找到相关内容190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学佛必须吃素吗?

    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了解吃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?吃素是源自于大慈悲心,是因于对畜生道众生的悲悯,是对他们被残杀、被屠戮、被烧煮等惨烈遭遇的不忍。任何人,在面对碗盘里的肉块时,都应该想想它们从活生生到被做成所谓‘美味佳肴’过程中的残酷经历,如果他还吃得下,那真是连一点点的悲心也没有了。连孟子都说:‘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’,这种没有悲心的人,也可以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8/09295289591.html
  • 陪“父亲”最后一晚

    快乐。有时候,你知道自己真正为别人做了好事,即使那人不知道是你做的,你也会有一种不寻常的感受。   【孟子语录】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”   [白话]“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,进而...

    卡洛林·奥斯汀

    |孝亲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4255391697.html
  • 禅佛影响下的宋儒复兴

    儒家表现在孟子、荀子、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。经典原文具在,注疏甚至更多,可是都不能满足时代的精神兴趣和需要。道家复兴和佛教传入之后,人们变得对于形上学问题,以及我所说的超道德价值,或当时称为性命之学的问题,比较有兴趣。我们于第四、第七、第十五等章看到,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,在儒家经典如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特别是《易经》中,已经不少。可是,这些经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释和发挥,才能解决...

    冯友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4544959.html
  • 儒家与宗教交谈

    ,焉知死?”(论语.先进)孟子说︰“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,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。”(孟子.告子上)这岂不是孔孟的生死学?儒者是信仰者,他信仰的是“道”与“天”,所谓“志于道,立于德。”(论语.述而)“乐天知命故不忧。”(周易.系辞上),尽心、知性以知天(孟子.尽心上)。因此,儒家也是信仰、信仰者和永恒理想三者具足,称之为宗教,实不为过。  二、宗教交谈  进入二十一世纪,在文化的...

    王开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0747145.html
  • 电视带大的孩子

      孟子如果出生在后半世纪的中国,他可能在电视机前长大,孟母可能因为没有立刻觉察到电视的长远负面影响,也不会阻挡。小孟子的大脑会因为失去正常童年的游戏、玩耍、运动、听故事、牙牙学语和好奇心驱使的学习而发育不全;成年后也不会有深度的观察和思考能力,也没有高尚道德责任感,也不会对中国文化有特殊的贡献。如果电视早五百年在欧洲出现,现今我们可能听不到莫札特、贝多芬和其他近代音乐家的杰作,也见不到达...

    雷久南博士

    |教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101315775.html
  • 立言与人生

    淫乱、巧言虚伪之辞充斥于报章媒体、家庭、社会,无所不及。推究这一切乱象的根源,就在这念心用错方向,故发动于口,乃至以身行造作种种虚伪、无惭耻、伤风败俗等恶事。孟子曰:“上下交征利,而国危矣。……茍为后义而先利,不夺不餍。”所以,导正心的方向要从回归人人本具的恻隐之心、慈悲之心做起。孟子曰:“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;得志与民由之,不得志独行其道。”将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恢复、提倡,使...

    见旆法师

    |口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152321797.html
  • 享福与吃苦

    真正会享福者,先要备尝艰苦,而后苦尽甘来,始有滋味。孟子说:“人之有德、慧、术、知者,恒存乎疢疾。独孤臣孽子,其操心也危,其虑患也深,故达。”又说: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...恶食,你就不肯吗?你假如存着这种心思,你的前途还有什么希望呢?   奉劝诸位:得意莫欢欣,失意莫苦恼。享福不为福,吃苦不为苦。孟子说: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。”宋儒又说:&...

    何仲英

    教育|享福|吃苦|惜福|节俭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2/2159592920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佛教是不孝顺父母的吗

    lsquo;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’(孟子),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,然而,直到现代,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,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。   其实,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,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,可谓多得...广度众生,等于孝敬父母。当然,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评的墨者那样──视人之父若己父是无父也。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。所以佛教对于广度众生,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,那叫做报众生恩,是由父母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教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273211592.html
  • 立言与人生

    虚伪之辞充斥于报章媒体、家庭、社会,无所不及。推究这一切乱象的根源,就在这念心用错方向,故发动于口,乃至以身行造作种种虚伪、无惭耻、伤风败俗等恶事。孟子曰:“上下交征利,而国危矣。……茍为后义而先利,不夺不餍。”所以,导正心的方向要从回归人人本具的恻隐之心、慈悲之心做起。孟子曰:“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;得志与民由之,不得志独行其道。”将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恢复、提倡,使心性回归善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93143914.html
  • 开权显实

      佛教的法门有权教、实教。所谓权,是指因宜而变,因时制宜。孟子说︰“权,然后知轻重。”(《孟子?尽心下》)意思是说,在守常(恒)之中还要通权达变,即今天所讲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。权教就是权宜、权巧方便的意思,实教就是直畅本怀的,这个当中没有什么方便。佛教的意思就是善巧方便,有时间性的,不是永恒不变的。权教之法,就是一种暂时采用还废的法,是不究竟的,不了义的。说得更明白一些,权不是终点站,不是...

    满谦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2253652.html